全球观点:争做翱翔量化天空的雄鹰

期货日报   2023-03-23 00:00:23

近几年,作为一家百亿元量化私募机构,思勰投资积攒了较好的市场口碑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这家私募机构的合伙人吴家麒。

吴家麒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,在券商工作时曾主要负责策略研发,创业以后专注于公司管理,把策略和风控完全放手给更具优势的合伙人,并一起带领公司持续向前。在这次采访中,他谈到了创业感悟、团队理念、公司管理以及行业认知等。“策略的迭代能力,决定你是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。”他认为,未来量化行业考验的不仅仅是业绩,更多是公司的综合实力,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犯太大的错误,掉队的话很难迎头赶上。


(资料图)

:请您对思勰投资的成立背景,包括股东与合伙人的背景、成立时CTA的状况以及公司发展预期等做一下介绍。

吴家麒:2016年,思勰投资成立。我们的选择跟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,当时量化交易很难做,股指期货受限导致贴水很大,由于公司没有经历过牛熊市转换,做股票量化对冲没有收益优势,很难取得投资者的信任。

与此同时,我们也会考虑是做高频交易合适,还是做中长周期交易合适。最终结果是这两条路都不好走,因为公司长周期策略的历史业绩比别人短,而纯高频交易相当于做自营,且要在硬件上进行高投入。然而,新成立的公司总要有自己的特色,从战略发展角度审视,我们还是要走资产管理这条路,于是就选择了做中高频的CTA策略。

公司主要有三个合伙人,陈磐颖负责策略,李苏苏负责技术,他们一个是我的高中同学,另一个是我上家公司的伙伴,公司的其他事情主要是我负责。公司的管理团队一直非常稳定,相互之间的配合也相对成熟,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。

:思勰投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?请您介绍一下公司的发展脉络。公司在发展之初或发展过程中,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?又是如何解决的?

吴家麒:公司刚成立一年时,规模就突破10亿元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,不错的开局坚定了团队信心,也有了公司从0到1的发展过程。

2017年,CTA策略变得非常难做,我们的产品却因成绩排名靠前而出圈,主要因为陈磐颖在海外工作时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日内CTA策略方法论,而当时国内CTA策略还在发展阶段,这让我们保持着策略上的领先优势,所以当时并未受到市场太大影响。

待公司实现规模化以后,我们的资金主要来自机构FOF,得到了头部机构的认可。可以说,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的末班车,一路稳扎稳打,用积攒的好口碑换来了优势的持续性积累。

关于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具体来说,最早做CTA策略时我们会用到杠杆,机构客户可以自定义杠杆,但产品利润的最大回撤相对较高,所以我们就把杠杆水平调整到比较低的位置。此外,CTA策略规模容量有限,而股票策略开发在数据、人力、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都很大,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。直到2019年股票策略正式上线,此后公司规模每年翻倍增长。

在摸索中走向成熟,有时候必须交一些学费,同时也学会了在新问题上如何抉择。每年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压力,比如,有几个月的业绩表现不佳、同行比我们发展更快、对人才吸引力更强等,但总体来说公司发展的稳定性很好。当然,我们不太愿意做冒进的事情,所以遇到的问题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。

:您是如何看待国内量化行业快速发展的?在这样的变化中,思勰投资对行业和自身发展有哪些不一样的认知?

吴家麒:3—5年前,我们还会觉得百亿元私募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,如今却发现这样的机构有很多。当然,在国内量化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说,一些不成熟的客户会有不成熟的诉求,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资机构去平衡。

国内量化管理人和主观私募管理人在背景上有很大区别,这对量化管理人而言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。实际上,有市场竞争力的私募产品才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,而做好产品以后还要做好其他相关内容才会有好的结果。然而,如何搭建各个板块体系,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差异化发展,届时管理能力、战略思维差异等都会凸显出来。

:相比较而言,思勰投资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分别体现在哪里?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,未来公司如何借助市场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?

吴家麒:一直以来,我们希望公司在任何环节都不要有短板,因为短板决定着公司未来能够走多远,这也是迄今为止思勰投资最大的优势。除此以外,我们还有一个理念,就是凡事要么不去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,未来我们仍会坚持这样的理念和路线。

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三个合伙人都要承担起不同的角色,大家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,让彼此有更多时间将擅长的事情做到最好。在此我要聊一下思勰投资这个名字的由来,它是我们其中一位合伙人取的,“勰”字的左边是三个力,右边是一个思想的思,古汉语中“勰”同“协”,这个名字就是代表我们三个人要齐心协力。

一直以来,我们走的是稳健风格。其实,规模上我们做得相对保守,未来公司的规划也是本着共同努力的原则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。

:公司的团队管理模式是怎样的?有着怎样的发展理念?未来又有怎样的团队架构规划?日常团队管理有哪些心得?请您分享一下。

吴家麒:无论是哪一种管理模式,做到极致都会非常成功。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,一般和公司创始人背景有很大关系。我们的管理模式类似于文艺复兴,内部相对来说比较透明,每个人都知道公司的流程,也知道自己处于公司的哪个环节,对外则是稳定而又神秘的。

关于团队管理,我们积累了一些心得,比如,公司做Alpha策略时,会分成两个部门,一个部门做偏长周期的策略,更多依靠基本面数据,一个部门做偏短周期的策略,更多靠偏量价的内容。其他公司一般会分一个股票组、一个期货组,但我们是先按周期来分组,比如,同样做短周期策略,但里面分别有做股票和做期货的人,他们的策略因子和信号可以相互借鉴。

我认为,进行团队管理要尊重团队里的每个人,做策略的、做技术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,就好比工厂里的总工程师和厂长会有不同的理念,但反过来讲有能力的人定有过人之处,所以要尊重专业人士的想法。当然,我们也会设计一些考核方式,对不同岗位的人设置不同的要求,把结果当成重要的考核指标。

此外,合伙人之间也有分工,很多事情不能太细化,在不同的阶段要用更大气的态度去看待问题,沟通起来也会更平滑。当然,大家是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的,对彼此之间的专业能力相互信任和认可,比如,策略出现问题时,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迭代。

:公司的产品都是什么样的类型?您如何看待当前市场形势,未来会做那些布局和改变?在工作中,您是如何跟代销机构和投资者进行沟通的?

吴家麒:所谓资产配置,一般都是分散投资,即便公司现在的策略已经非常多元,但我仍认为CTA是一个非常不错、可以跟其他资产做收益来源隔离的策略,也是一个高流动性的资产。此外,公司现在有指增产品,也有CTA产品,但现在的CTA产品偏向于中长周期。

一个管理人的能力,主要体现在他的策略迭代能力上,而不是过去的业绩,有可能过去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业绩特别好,但唯有迭代能力决定你是否能成为雄鹰。

跟投资者沟通是一项持续性工作,其中跟客户对产品的预期关系也很大。思勰投资的客户分为两类:一类是机构客户,另一类是代销客户。其中,公司规模做大以后,代销客户占比重越来越大,往往是产品好卖的时候不好买、好买的时候不好盈利。所以说,刚开始就要把合理预期跟客户沟通清楚,做好潜移默化的工作,业绩不好再去做沟通就晚了。如果策略处在回撤期,沟通的目的是让客户给你更多时间,然后再去评估你的业绩。理解和调整客户的预期很重要,如果反过来沟通,路径就是错误的,再进行修正会非常困难。

:近几年,不断有类似思勰投资的私募机构崛起,您认为未来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如何?什么样的机构能够适应行业发展?

吴家麒:具体来说,最早的一批私募机构都是“草根”逆袭,后来一批量化管理人从海外对冲基金公司回来,有的甚至做到了百亿元规模,品牌号召力变得非常重要,国内量化行业已经形成了强者恒强、弱者恒弱的局面。

现在哪怕是一家很小的量化公司,拥有海外对冲基金背景的管理人也越来越多。这其实是一个新的现象,对于第二代海归开始创业的量化管理人来说,面临的难度和挑战越来越大。对于量化行业来说,未来考验的更多是公司综合实力,而不是简单一个人的业绩,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犯太大错误,掉队的话很难迎头赶上。

这些年,我们也在起起伏伏中总结了许多经验。无知者无畏,新的管理人若没有经历过风险,就无法体会风险,但若经历过风险,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