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粒子水墨
2、故事原型
3、抑郁症
【资料图】
粒子水墨的技术确实没话说,美轮美奂,但放在这部电影里就明显用力过猛了,看了会略感头晕。搭配上深海世界我个人认为是可惜的,既然深海世界是存在于参宿的梦里,那应该算是参宿“理想中乌托邦”那种形式出现才对。
制造一个“异世界”还是需要让观众产生“向往”的情绪才对,但那些食物我是真接受不了。唯一向往的点就只是粒子水墨了,但出现的时间只有几分钟。
“母女二人在海上漂浮了几天,母亲把女儿放到自己的肚皮上,最后母亲去世女儿活了下来。”
这样一个原型故事我真的不太能理解为何能改编成这样。
导演看到新闻的时候,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“母爱的伟大”而是“这个可以带入自己,让自己来当那个救赎小女孩的角色。”
不过我开始还是能理解的,毕竟通常大家看到新闻都会产生类似于“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”的想法
但导演却要在电影里踩一脚“母爱的伟大”,让参宿在电影中变成一个“爹不疼娘不爱”的孩子。这我是真的理解不了。
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导演对抑郁症的诠释。
很多相关知识那个up已经说过了,我说点别的吧。
我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,起因是去年我的狗因为我的疏忽去世了。我身边很多关心我的朋友,但只要已经下心我就会流眼泪,我以为过几天就会好的。但后来慢慢严重到哭到根本不能睡觉,甚至失眠,情绪也越来越糟(当时我是一名特殊教育老师所以情绪对于我的工作非常重要。)
所以我去看医生了,确诊为轻度抑郁,还给我开了药,也因此身体出现排斥反应变胖了很多。
这事我没跟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。
我父亲那种典型的中年男性,爹味很重那种,但他很爱我,我是独生子女。
对于狗的事我父亲是“怨”我的,因为狗一开始是他在养,养了一年都好好的,到我这三个月就死了。但他的“怨”也带着调侃,并不是严厉的斥责。
然后刚好过两个月就是新年,家里会有很多亲戚来访,难免会问到家里另一条狗的去向。
这时我父亲就会用调侃的语气说“都怪我女儿。”“我女儿太笨了把狗照顾死了。”之类的话。
话语其实不严厉,就是长辈之间互相调侃的玩笑话。
但我当真了。
有天就在他又一次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我崩溃大哭,要从阳台跳下去,还对我父亲喊“那我把命赔给他吧!”
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在长辈面前说这种话了。父母也知道我抑郁症的事,他们都劝我放宽心,我现在已经停药了,也算是康复了吧。
回到电影,你觉得在我这个故事里,南河的“想哭就哭,想笑就笑,希望你的笑都发自真心”“灰暗世界有小亮光”这些话对我当时的情况来说有用吗?
那根本就是废话,对标我自身,第一句话根本就是废话,因为没人逼我笑。
第二句话我的“小亮光”(狗)已经去世了,那这世界还有小亮光吗?或者说如果他还活着的话,我的世界根本就不是灰暗色的。
所以当导演拿起“抑郁症”这个话题的时候就注定了要被挨骂。
因为这些话只能用来对标参宿,但这个世界上抑郁症不是只有像参宿那样的,也有像我这样的,还有一些甚至更严重的。
那既然那么局限,无法全面解析抑郁症,那为何要加“抑郁症”这个话题呢?这个话题很重要吗?没有吧,画面也就几秒钟呀。
那这个话题重要在哪呢?重要在可以增加故事中“南河”作为“救赎方”的作用。重要在引起场外话题度
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矛盾的,就是后期观众会把对参宿的“同情感”转移到南河身上。
宛如深陷一个“比惨大会”(画面可以参考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,秋香和石榴姐买家丁那段)
参宿作为主视角应该是绝对主角的存在,但观众对她的情感最重要的“同情怜悯”却能被轻易转移,让她作为“被拯救方”的情绪加重,最后反而失去生命的南河获得了更多的同情,而参宿明明也死了,但观众对她的感情却淡了很多。
如果说导演代入了南河,那就说得通了,就是充斥着自身“怀才不遇”的一种发泄,略带傲慢和矫情的讲述想述说自己多年来收到的委屈。
总得来说,深海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可惜的电影,它有着很好的画面,却没做到和剧情结合形成更好的看点,它有很深刻的立意,却败给了它的叙述方式。
希望导演下一部少一点这类型的自我表达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