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】桃林镇的春天(四)丨念好“山”字经 写活“李”文章

  • 来源:当代先锋网   2023-04-07 15:58:51

  • 行走遵义市习水县桃林镇各村寨,感受村庄的过去与现在、变化与生长。


    (相关资料图)

    ——题记

    春风入,李花开。

    4月23日,行走在天隆村,400亩李花竞相绽放,好似漫山“春雪”。 成片成片的雪白李花,对丁丽娜来说,都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个好收成。

    “我是村里走出来为数不多的大学生,回村遴选当上村干部,守着贫瘠的土地,就是希望能改变村子的面貌,父老乡亲能过上好日子。”丁丽娜向记者介绍,最近,她几乎每天都会骑着小摩托车巡李,根据往年的经验,她判断,今年这400亩脆红李,又将是一个丰收年。

    原本,眼下的400亩李子基地曾一度荒废,种传统农作物,脸朝黄土背朝天,一年下来却挣不到多少钱。脱贫攻坚后,天隆村按照“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的重要指示和“不栽盆景,不搭风景”“不能搞特殊化,但不能没有变化”的明确要求,以“精准扶贫”的高度自觉和历史担当,脚踏实地,艰苦奋斗,农民土地集中流转,发展村集体经济,这400亩破碎土地通过结构调整变为支柱产业,带来了增收希望。

    丁丽娜说,“关键要念好‘山’字经,写活‘李’文章。土地焕发生机后,如今亩产2000斤左右脆红李,2022年销售收入就达到20万元。”

    “我平时在脆红李基地上班,一年能增收1.2万元,再加上流转土地的钱,集体经济分红的钱,日子比过去好过太多了。”说起村里种植脆红李带来的变化,65岁的村民张嬢如数家珍。

    天隆村有2680户人家,过去,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都靠外出打工,留守的老人在家中种植苞谷。张嬢是村子里最有人缘的主妇,也是远近有名的山歌好手。但在过去,日复一日地耕地、栽种、繁重家务……生活的重担让她就渐渐不唱了。

    孩子们慢慢长大,纷纷外出上学或打工,张嬢守着老房子,等来了脱贫攻坚的好政策。多年来几乎停止发展的村子,开始每天都有新变化。围绕以“特色产业发展”助“美丽乡村建设”促“避暑旅游大跨步”的思路,通过现场观光体验采摘脆红李、网络平台推广等方式,近两年来,村子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当地休闲避暑。

    游客一天比一天多,张嬢的心也活动了。

    “每次在脆红李地里忙活时,她都要唱上两嗓子。”丁丽娜说,她清亮的山歌声里,是眼前烟火升腾的美好日子,是缥缈过去的回音,也是幸福的当下生长出来的欢歌。

    在满山脆红李花海中,村子的民居在花丛中自成一景。随意走进一户农家,只见村民正在院坝里聊得正欢。

    “党的十八大,我们村通路。党的十九大,我们整村脱贫,开始发展乡村旅游。党的二十大,我们要做什么呢?”

    “把乡村旅游做得更好。”“农业不能丢,要把脆红李种好,其他产业齐头并进。”

    ……

    是啊,现在的生活很好,未来更值得期待。现场,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,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
    从村民一张张笑脸中,天隆村,未来更可期。

  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

    编辑 何涛

    二审 杨韬

    三审 闵捷